首页_傲世皇朝平台_注册登陆
首页_傲世皇朝平台_注册登陆
主页%『乾途注册』%主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3-06 21:14    文字:【】【】【
摘要:主页%『乾途注册』%主页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

  主页%『乾途注册』%主页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现在对物联网的定义至少有几十种,都是不同领域专家从不同领域定义的,我们取几种有代表性的供大家参考:

  2.2005年ITU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是一个具有可识别,可定位的传感网络。

  3.经过与无线网络(也含固定网络)连接,使物体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和对话,人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与对话。能实现上述功能的网称为物联网。

  4.作者比较赞成一种基于泛网及其多制式、多系统、多终端等综合的物联网的定义——或称为广义物联网。

  从国际上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工作,并且已作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如美国把它当成重振经济的法宝,所以非常重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来改变美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金融、制造、消费和服务等),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互方式以提高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按欧盟专家讲,欧盟发展物联网先于美国,确实欧盟围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作了不少创新性工作。在北京全球物联网会议上,他们介绍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ofthings-AnactionplanforEurope)其目的也是企图在“物联网”的发展上引领世界。

  我国在“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上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我国中长期规划《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中有重点专项研究开发“传感器及其网络”,国内不少城市和省份已大量采用传感网解决电力、交通、公安、农渔业中的“M2M”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服务。

  在关于“感知中国”的讲话后我国“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进入了高潮,江苏省无锡市一马当先率先提出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知名大学云集无锡共同协力发展我国的物联网。

  一说到传感器,可能大家就会往小的方面想,在物联网的大概念下,一个泛在的物联网系统,随着参照物的不同,传感器可以是一个“大”的“智能物件”,它可以是一个机器人、一台机床、一列火车,甚至是一个卫星或太空探测器。物联网关注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下面是按应用方式进行的分类。

  1.液位传感器:利用流体静力学原理测量液位,是压力传感器的一项重要应用,适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制药、供排水、环保等系统和行业的各种介质的液位测量。

  2.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将非电量(如速度、压力)的变化转变为电量变化的传感器,适应于速度监测。

  3.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加速力的电子设备,可应用在控制、手柄振动和摇晃、仪器仪表、汽车制动启动检测、地震检测、报警系统、玩具、结构物、环境监视、工程测振、地质勘探、铁路、桥梁、大坝的振动测试与分析,以及鼠标,高层建筑结构动态特性和安全保卫振动侦察上。

  4.湿度传感器:分为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种,产品的基本形式都为在基片涂覆感湿材料形成感湿膜。空气中的水蒸汽吸附于感湿材料后,元件的阻抗、介质常数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制成湿敏元件,适用于湿度监测。

  5.气敏传感器:是一种检测特定气体的传感器,适用于一氧化碳气体、瓦斯气体、煤气、氟利昂(R11、R12)、呼气中乙醇、人体口腔口臭的检测等。

  6.压力传感器: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军工、石化、油井、电力、船舶、机床、管道等众多行业。

  7.激光传感器:利用激光技术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9.红外线传感器:利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来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常用于无接触温度测量、气体成分分析和无损探伤,应用在医学、军事、空间技术和环境工程等。

  10.超声波传感器:是利用超声波的特性研制而成的传感器,广泛应用在工业、国防、生物医学等。

  11.遥感传感器:是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用在地表物质探测、遥感飞机上或是人造卫星上。

  12.视觉传感器:能从一整幅图像捕获光线数以千计的像素,工业应用包括检验、计量、测量、定向、瑕疵检测和分捡。

  虽然,物联网的产业供应链包括传感器和芯片供应商、应用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及服务提供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但是,作为“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将会是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应用的支撑和未来泛在网的支撑,传感器感知了物体的信息,RFID赋予它电子编码,传感网到物联网的演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表征。”

  [3]孔晓波.物联网概念与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4]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作为信息技术的深度拓展应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孕育突破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物联网,对于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

  为此,如何在五年制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有关职业院校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的重要工作。本文论述五年制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下简称物联网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

  物联网概念于 1999 年提出,其本意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3]。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相关专家预测10 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4]。由此可见,社会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五年制高职专业,以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过硬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良好信誉,多年来,培养了大批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专业办学时间长、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实训设备完善,在同类院校中排名领先。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在以上专业试点开设物联网的相关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开展教育改革试点与实践工作。与此同时,与物联网研究机构、物联网企业建立广泛联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上所列,都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开办物联网技术新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新开设的物联网专业是以培养产业紧缺型人才为突破口,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构、课程设置等入手,精心谋划,勇于实践,旨在为物联网产业时代的到来储备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实现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决策,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标识、获取、存储、传输、处理、识别和控制的能力,能进行物联网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具有物联网工程实践能力,成为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应学习计算机、电子、自控、软件、通信和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跨专业的实践应用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具有:

  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团队意识,并能够较快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相应问题,能够从广泛的信息源中获取和提炼有用的信息,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学会终身学习,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文化基础知识: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德育、数学、语文、英语、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美育等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技术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标准和法规;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电工、电子、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物联网感知与标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掌握物联网体系结构、数据传输与安全技术;初步掌握物联网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具备在物联网系统及其应用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和集成的能力;掌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业务的开发、测试、推广和运维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网络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试验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了解国家物联网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了解物联网产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具有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及协调能力;具有物联网系统组建、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具有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文献阅读能力,达到规定的要求;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和心理调适的基础知识,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进行物联网专业的课程设置时,考虑到了相关交叉专业的特点,特别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并对专业核心课程和其它专业课程进行通盘考虑。在总学分270 学分(教学16 学时对应1 学分,实训每周对应1 学分)的情况下,相关课程学分设置如图1 所示,具体课程分类论述如下:

  1) 政治、德育(16 学分)。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哲学、法律、理论、时事政治、形势与政策、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防教育、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贯穿八个学期开设。

  2) 体育(16 学分)、信息技术基础(6 学分)。体育每学期2学分,共设置8 个学期,信息技术基础在第1学期开设。

  3) 文化基础课程(60 学分)。主要包括: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等课程,分别开设4个学期或6个学期。

  4) 专业基础课程(37 学分)。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导论、电工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网络操作系统应用、工程制图、专业英语、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

  5) 专业课程(9 学分)。主要包括: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物联网信息安全基础等。

  6)专业核心课程(32学分)。主要包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数据通信原理及应用、无线传感网技术及应用、Zigbee技术及应用、综合布线与弱电工程等七门课程。

  7) 专题实训课程(28 学分)。主要包括:计算机技能实训、物联网认识实践、电工技术综合实训、电子技术综合实训、程序设计综合实训、RFID系统综合实训、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实训及考证、数据库设计综合实训、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实训、物联网组网综合实训及考证等专项实训项目,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8) 企业顶岗实习(18学分)。该教学环节是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补充规定》的要求设置的,规定中要求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不低于半年。顶岗实习就是安排学生离校走入生产一线,进行劳动锻炼,以增强岗位意识、增强社会经验。按照五年制高职教育特点,安排第期进行顶岗实习,每周1学分。

  9)毕业实习、毕业设计(18学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相关工作的初步尝试,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安排在第10学期进行,每周1学分。

  10)选修课程(30学分)。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开发、物联网与智能交通、学术讲座等课程。设立选修课程环节,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根据物联网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精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优化拓展类课程结构,建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专业课、拓展课和通识课为辅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

  1) 按“四级制”设置课程体系,即分为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拓展类课程,遵循“按需设课”原则。

  2) 加大综合实训课程比重,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凸显高职高专人才特色。

  3) 跟踪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密切联系企业,开展专题技术讲座、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种培养模式,以此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进而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份科学规范的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需要紧密结合业界需求,瞄准行业走向,关注工程实际,不断进行微调,完善方案内容,从而成为纲领性教学文件,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以上是对五年制高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初步想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愿与同类院校共同研讨和交流。

  [2]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1-3,9.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交叉性学科。物联网产业在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就物联网技术本身来讲,物联网并非是全新的技术应用,它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提出了人物互联和物物互联的需求;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各类物体连入互联网成为可能。物联网是一种聚合性技术应用创新,其关键技术,如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等大多都是前些年都已经出现并得到深入研究的技术。这些技术也在物联网大发展的环境下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应用。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是物联网发展的根本要素。我国非常重视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部早在2011年起增设了“物联网工程”新专业,不少高校都已经开始招收“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物联网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显现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互联网本身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在物联网时代依然存在。并且由于物体也直接连入互联网,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实体安全,所以物联网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比互联网更加复杂和严重,成为了物联网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考虑到物联网对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物联网安全对未来我国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高校有义务和责任重视培养物联网安全方面的人才,物联网安全相关课程也应该成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物联网安全课程的教学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通过对物联网安全问题的研究,以及对信息与网络安全课程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经过多方调研,我们对物联网安全课程的教学有自己的一点浅见,下面分别就物联网安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物联网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物联网安全也涉及到各种技术自身的安全和整个系统聚合应用的安全。对比互联网,物联网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感知层,负责信息的感知和采集。第二个层次是网络层,负责远距离信息的可靠传输。第三个层次是应用层,负责对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利用。应分层讨论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另外对于信息安全的一些共性技术,如数据加密技术、安全协议理论和技术、认证技术、隐私保护技术等,也是物联网安全的核心技术,也应该作为重点进行讲授。物联网安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1.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物联网安全是信息安全的一个特殊领域,掌握信息安全的一些核心技术,如数据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安全协议理论和技术等,以及信息与网络安全的一些基本概念,是正确认识和理解物联网安全的前提。其中重点在于数据加密技术,这不仅是信息安全研究的重点,也是保障物联网安全的核心技术,其他安全技术或理论大多都建立在数据加密技术的基础上。

  2.感知层安全技术。感知层主要通过各类感知设备和技术,如传感器、RFID、二维码、GPS设备等,从终端节点感知和收集各类信息或标识物体,并可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完成一些复杂的操作。相应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终端设备的物理安全和短距离无线传输的安全。物联网中感知层的安全是最能体现物联网特性的部分。由于感知层终端设备一般都具有电源有限、存储空间有限和计算能力有限的特点,传统信息安全中的解决方法不能直接用于解决感知层安全问题。如在RFID系统中,传统的安全协议就不能直接用在RFID标签和RFID读写器的通信中,并且传统的安全协议设计理论和模型也不适用于设计RFID系统的安全协议。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体现物联网特性,并作为物联网安全课程的重点进行讲授。

  3.网络层安全技术。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传统的网络安全问题在物联网中仍然存在。这部分内容主要讲授传统网络安全问题,同时应兼顾物联网的特性。由于物联网系统中,大量终端节点都接入网络,导致数据量激增,并且物联网呈现多元异构的特点,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可用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可控性等安全属性会带来新的挑战。

  4.应用层安全技术。应用层的安全主要是多种平台、多种业务类型、大规模物联网络的安全架构设计和建立的问题以及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问题。这部分讲授的重点应放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在物联网时代,各类物体都连入网络,而这些物体都附属于某人或组织,如果没有有效的隐私保护措施,那么通过获取物体信息就可以获得物主的某些信息或实现对物主的追踪。

  作为新的课程,物联网安全课程的教学方法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通过深入分析和广泛调研,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统筹考虑,突出特色。物联网安全涉及面比较广,内容杂,教学中应该统筹考虑,突出重点和特色。不同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优势学科和特色行业,相应的物联网安全课程教学也应突出院校的特殊行业安全需求。

  2.理论与实践并重。必须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物联网安全技术人才。

  3.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对物联网的各类攻击以及各种安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将加深学生对物联网安全技术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物联网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物联网未来能否在各个领域大规模应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物联网安全有区别于传统网络安全的特性,并且物联网安全问题更加复杂紧迫。探讨物联网安全人才的培养问题,对我国物联网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黄桂田,龚六堂,张全升.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张海涛.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十分新型,但工作效果极为强大,短短几十年而已,这种技术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思考和研究。并且还为我国的军事以及医疗,农业等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就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加必要,在国家大力倡导下,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

  (4)掌握物联网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传感器原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传感网络设计、分布式系统、并行计算、多媒体信息融合等。

  (5)较好地掌握物联网系统设计、工业过程监控、自助服务管理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

  任何技术的顺利实施和普及,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因此,物联网专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要以学生的主体情况为前提和基础,对于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我们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在进行互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重点,并且,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可以将教育的重点问题放在硬件与理论知识的研究上面,并且我们还不能够只限于一个行业的研究。在进行物联网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到它与计算机专业的区别所在,切不可完全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物联网工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观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将计算机操作的各种基础知识,如:数据结构,语言编程等进行综合的运用,学生能够在算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对物联网理论及其有关的科目进行学习,进而实现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于物联网学生的培养的,是建立在工程应用这个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冒险精神。学生们要懂得将自身的专业特点与现阶段物联网工程最为需求的方面相结合,继而准确找到两者之间的衔接点,可以合理的将物联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进而解决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交通智能化,这样就可以促进创新理论的科学发展,如果将计算机技术,物联网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那么物联网的实践创新就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的计算机学院已经具备了智能化的教学训练平台。并且随着工程应用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也会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改善,而对于学生的培养和训练也要更加专业,强度也需要更大。

  在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对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方向的有机结合,要以学生的兴趣与思维为主,教师发挥其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使学生们能够将自身所贮备的知识与其爱好进行统一,从而实现其对研究领域的选择。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开发平台,这样学生们才能够从中获取有用的资源,并能够促使学生对物联网实际结构有所研究和了解,并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物联网技术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和分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从计算机技术的方向出发,去思考物联网技术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移动终端有CPU、GPU、管线等硬件性能差异,传统的虚拟现实系统平台软件无法高效运行,单一地从GIS算法方面进行创新改进,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引导对嵌入式开发感兴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已有的计算机硬件理论知识,从嵌入式设备软件设计原则的角度出发,设计针对移动终端的三维虚拟地球软件框架,改善传统GIS算法性能。

  综上所述,成功将移动三维立体虚拟地球软件向试验平台转化,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研究与创新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科研与教学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能够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那么一定会对实践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能够培养一批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近些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独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其学生状况与爱好都不尽相同,我们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结合物联网理论,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研发领域,只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人才,才能够实现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物联网也称为传感网,誉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拥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笔者就基于物联网概念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

  简而言之,物联网是指遵守约定的协议,借助信息传感设备,实现任何物品与物联网的相互联系,达到信息的交流,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监控及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在1995年所著的《未来之路》之中,然而,在当时未得到相关学术界的关注。之后,美国的Auto-ID第一次阐述了“物联网”的含义。直到国际电信联盟在2005年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将“物联网”的概念正式提出了,并骄傲地宣布“物联网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一般而言,保障物联网运行的核心技术包括信息采集技术、远程传输技术、信息智能处理及控制技术等。具体来讲,信息采集技术是指借助传感器及电子标签进行信息参数的采集,之后对采集的信息进行识别;远程传输技术当前分为有限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途径;信息智能处理及控制技术是指应用最超前的信息处理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存储、整理和分析,然后将结果及时反馈到物联网中枢控制系统,从而真正达到物与物的相联系。

  从本质上来分析,物联网属于互联网在形式方面的一种延伸,同时要明确,物联网一定不是互联网的翻版。由于物联网技术在研发及运行过程中,融入到了大量的人性化设计,赋予没有生命物体智能化。

  我国物联网产业最早起源于1999年,当时中科院开展了传感网的研究,成立了一支两千多人的团队,加大投资力度,从而促使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传感器端机等技术得到了显著突破。当前,我国已经拥有材料、技术、器件、网络一系列的产业链,成为世界上达到物联网产业化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国际标准制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物联网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早,再加上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促使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具备重要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我国物联网所呈现出的技术优势还突出表现为我国有机地将物联网技术由实验室研发转化为大规模商业化运作。在2009年10月,西安“唐芯一号”的成功开发,象征着我国物联网的核心技术达到了突破性进展。除此以外,我国还积极在网络、通信等方面申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从而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今,我国已具备推广物联网的基础条件,而且无线网络也基本上达到了城乡区域的覆盖。再加上云计算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各类物品的动态管理成为了可能。据有关资料显示表明,我国在2012年物联网产业市场规划达到3000多亿元,在2015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500亿元,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总而言之,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相对完善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市场。

  由于物联网技术属于一项对我国经济开发以及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利益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就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战略角度出发,在政策和法律方面给予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保障。

  我国的物联网产业链与美国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还不成熟,产业链较薄弱,业务运作模式不成熟,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物联网的技术包含传感、射频识别、通信网络以及统一编码等技术,而且传感技术及射频识别技术又居于核心。尽管我国低频、高频的射频技术较成熟,但是我国约90%多的高频射频技术芯片仍是以进口为主,缺乏核心自主知产权。

  安全问题一直都是物联网产业关注的重点。这主要是因为在物联网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就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到相关产品中,从而所有物品的信息都会被记录其中,同时还不断发射信号。因此,如何保护拥有者的隐私不被射频识别技术侵犯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一项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若与政府或者外企合作,保护国家机密或者企业商业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角度来分析,物联网产业发展不单纯地属于一项技术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

  从而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组建领导小组,从而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首先,从宏观战略方面来分析,需要明确互联网产业发展方向,制定出发展规划及相关措施;其次,健全物流网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起物联网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交流的沟通平台,以便最大限度降低研发成本,促使创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再次,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及社会资源,成立以物联网产业化发展的服务机构,从而进一步促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的应用。

  众所周知,当前企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即一流企业凭借的是卖标准在市场中立足,二流企业凭借卖服务在市场中立足,而三流企业凭借的是卖产品在市场中立足。也就是说,谁拥有产业标准,谁就有可能在未来激烈竞争市场中掌握主动权。从而就需要物联网产业牢牢把握标准的制定及采用的机遇,成立以当前龙头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政府的统筹协调为基础,运营商及相关科研院校共同参与的组织,加快产业技术联盟的建设,真正促使企业由内部创新发展演变为外部联合创新方向发展。

  【摘 要】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是课程体系适应教学发展过程,实现教学管理创新发展的必然过程。本文基于对课程体系重要性的认识,立足于教学实践过程和特点,从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由于知识内容的抽象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顾在着不少的问题。信息论与编码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系统中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课程内容融入了概率论、随机课程体系以及数理统计等方面的内容和方法,侧重于对信息的存储、传输与编码处理。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体系主要涉及到到计算机信息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编码技术等方面的处理。由于课程基础性和理论性都较强,因此在现代信息论与编码技术的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的教学过程来看,课程体系在授课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既有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与学生们对课程的认识和感受有关。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理论性较强,课程内容重视对学生理论性的培养,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由于该课程涉及到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等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这些内容和知识对于学生们来说,可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有效掌握课程的内容,对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遇到的新名词、技术术语过于专业等都增加了课程的难度。与法学、心理学、工商管理等专业相比,课程体系明显要复杂的多。并且由于课程性质等方面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较少。教学实践的缺失、课程体系的复杂都无疑为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学习。

  课程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难度。就该课程来说,信息论与编码涉及到信息的收集、处理和编码。这其中难免会用到大量的概率论与随机过程方面的东西和理论。这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们的学习难度。此外,由于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相关的其它学科教育的缺失,也为课程的开展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尤其是通信技术的缺乏,通信技术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电子技术等学科关联性又较强。电子课程的技术性知识的缺失不利于学生们知识的掌握。

  教学实践是确保课程知识和内容运用到位的根本保障。而现实的教学情况下,很多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知识架构和基本技能。能够初步理解信息编码与处理的过程。但由于学校教学条件方面的局限性,很多教学实践活动都无法落实到位。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没有真正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教学过程、检验知识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对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来说,情况更为复杂。同时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手段和多媒体工具的缺失也导致教学过程存在不少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态度和知识的掌握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老师应当加大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培育和掌握。由于课程内容和知识架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老师应当加强对课程重要性认识的教育,使学生们认识到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在其它学科中的基础性、关键性地位的认识。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们对课程体系的不重视,往往与他们对课程的认识有关。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是一些尖端技术领域的基础性学科,在当今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论与编码基础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尤其重要。同时,老师应当深挖课程的内容和架构,将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进行简单化处理,尽量避免用过于专业的术语,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们获得知识的机会,善于在课程体系中找到结合点,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体系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其掌握和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安排课程体系。尽量避免连续信源理论、连续信道容量等方面的抽象内容。学生由于知识程度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不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离散性的内容作为重点来探讨,而对连续信源理论、连续信道容量等方面作简单介绍。同时,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应将抽象的理论课程通过推导直观化、理解简单化、概念直观化等方式确保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过于强调老师的说教。老师、教材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主体。而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开始向教学领域逐渐渗透,多媒体教学在教学当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老师可以灵活运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文本等多媒体资料,变单纯的理论说教为现实的动画演示,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逼真。增加课程体系的立体感和有效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同时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融合,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是抽象性较强,复杂度较高。同时,课程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决定了课程教学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和方法,使课程体系既能确保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又能实现教学改革的需要。

  [1]曾军英,翟懿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北京:中国电力教育,2010(28):125-126

  [2]杜玉华,《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探讨与思考[J], 北京: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3):100-100

  [3] 高博,杨晓萍,“信息论与编码”理论与实验教学研究[J], 北京:中国电力教育,2012(04):12-13

  [4]虞湘宾,徐伟业,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北京: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3):25-26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互联网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了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首先参与进了博物馆整体宣传领域,此后伴随着互联网的硬件建设和宽带的发展,它不再仅仅满足在无线领域中扮演一个先进的传输工具的角色,而是将它的触角越来越多地伸向了传统的博物馆藏品宣传领域中。

  面对互联网对博物馆数字化的介入,很多人惊叹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模式与数字化博物馆对比所带来的冲击。的确,互联网作为一种高效、先进、高度开放的新兴媒体,其介入必然会导致博物馆展览领域发生变革,甚至使过去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不可否认,互联网在博物馆领域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本文将试图探讨互联网在博物馆陈列展览领域中的一些具体应用。

  博物馆陈列展览不仅包括博物馆整体设计过程,而且包括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前期活动(如博物馆陈列研究、展览设计、展览定位等)和展览展出后的活动(如展览开放后在一定时期内的公众对展览的反馈信息和博物馆对观众的自身服务等)。简而言之,如果说博物馆是给观众创造穿越历史的“飞船”,那么展览陈列则是穿越的最终目的。

  到目前为止,博物馆在网络上的宣传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平台,通过它向外界展示被宣传展览的内容,达到让观众了解和知晓被宣传展览的目的,可称之为“简单宣传”;另一种则更加深入,主办方把展览本身与互联网巧妙地结合,使互联网的性质发生变化。它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宣传工具,而一跃成为博物馆展览宣传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宣传方式被称之为“高级宣传”。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简单宣传并不简单。的确,互联网在这种宣传方式中只发挥了它作为一个媒体的最基本的作用,即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之外提供了一个新的宣传途径。然而,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其在宣传上的优势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

  如今,几乎所有博物馆都有其相关的主题网站。这些网站的内容基本都是关于该博物馆的文字介绍、相关图片以及机构设施等内容。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许多博物馆在网站的建设上投入大笔资金,虽然内容可能仅仅是一些展览的介绍,但几乎所有的博物馆主题网站的界面都相当绚丽,其惟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访问者的关注,很多博物馆网站充分调动了互联网的交互性,它们建立了诸如文博论坛、网上商店、电子地图等交互式的板块,使得浏览者能与对同一个板块感兴趣的其他访问者相互交流、交换信息,甚至能通过这些板块与博物馆的展览设计人员进行交流。互联网的这些功能使某些对该博物馆感兴趣的访问者在与他人交流后,加强了其对展览的兴趣,从而成为博物馆的潜在观众。而有些无意浏览到该网站的访问者,则可能通过人们对博物馆的评价或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交流,对该博物馆产生一定兴趣或好奇心,从而变成潜在观众的一部分。

  早在1998年,国家文物局就开通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并在2002年3月重新改版开通了“中国文博”网站。该网站拥有400多幅照片、上千万字的信息量,在内容上多以文物法规信息及文保信息为主。同时,还全面介绍国内外文博法规和全国文博行业信息、宣传普及文物保护知识,介绍全国文物系统博物馆及国内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等。通过改版使得“中国文博”网站迅速成为在互联网上交流的窗口。此后,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多家文博单位先后建立了自己的专业网站或网页。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必将成为未来文博产业非常重要的宣传手段,互联网对文物藏品的宣传将对展览陈列的成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甘肃省博物馆网站正式开通于2009年3月1日。网站共包括十大栏目:甘博概览、陈列展览、馆藏集珍、学术研究、教育园地、网上商店、在线咨询、参观指南、地理位置导航、观众服务,它的开通标志着甘肃省博物馆信息化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9年5月18日,第三十三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野生动物——人类的自然遗产”展览开幕式在甘肃省博物馆隆重举行。从5月18日到6月18日,一个月时间的展览引起了社会轰动,观众人数超过10万。这次展览之所以成功且引起轰动效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上级部门重视,二是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

  所谓物联网,就是基于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具备以下两大特色:一是在物联网中,互联网既是它的基础又是它的核心,物联网是通过互联网生出的新事物,也可以说是互联网的细分;二是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的深度与范围非常大,可以不夸张地说,它覆盖了所有的物品,任何物品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当下,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快速,技术不断升级,信息化与智能化成为了其显著的特点。物联网技术向工程机械领域逐渐渗透,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使得械装备制造业变得更加智能与节能,基于物联网的机械装备成为机械设备制造业发展的趋势。然而,当前基于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物联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还不成熟,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强基于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物联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研究十分重要。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门学科交叉度较高的专业,目前由于发展时间尚短,它的理论体系还不成熟。但是市场需求大,要求其尽快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按照正常的工程专业标准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开展划分,基本可以将其分成三大领域:通识基础类知识模块、综合管理类知识模块与专业技术类知识领域。随着市场的发展,相关的企业对于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校面对这样的形势,应当根据市场的需求建设物联网教学体系。就当前的市场与技术发展来看,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应当包括感知识别、网络构建、智能信息处理和创新应用等四个知识模块。其中,感知识别、网络构建知识模块属于物理基础层次,偏重于硬件技术;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应用模块则偏重软件技术。

  从已出版的物联网工程教学课本来看,当前的课本内容比较高深,其中深奥的算法甚至连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无法读懂。大学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教学生掌握死的知识。如果只是“授之以鱼”,学生虽然学会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简化教学内容。

  物联网工程专业要围绕能力培养实施教育教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按照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的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探讨如何将专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中,是提高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

  专业基础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与专业导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C++、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模拟与数字电路、Java语言程序设计、Web应用、物联网导论、图论与算法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信号与系统、专业英语等课程,突出专业定位和特色,拥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多起点同时推进,利于学生在全方位的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建设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不能难度过大,过大的难度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难度也不宜过于简单,过于简单可能会使一些核心内容无法传授给学生。如果条件允许,课程都应当安排在实验室,这样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专业课程包括Web程序设计、Linux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据库系统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汇编语言、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物联网架构与技术、RFID原理与应用、VHDL设计实践、移动互联网技术、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无线传感网与通讯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传感器件与编程技术等科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学习。

  物联网机械制造课程内容繁多,不仅包含计算机、电子、通信、控制等知识,还包括机械的生产、制造、设计知识。对于刚刚接触这一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只从书中汲取知识养分,难以把抽象的书面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所以,教师要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利用实验室、物联网应用样板间、与企业合作等方式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物联网技术,明白自己研究的是什么。总之,开展实践与实验室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保证学生在技术层面全面了解物联网,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是通过多个不同应用领域的进展而逐步形成的,麻省理工大学的KevinAshton最先提出了这一概念,国际电联(ITU)在2005年明确说明:物联网是通过类似于RFID以及智能计算等技术,实现将全球设备互接起来的网络,这标志着其正式在公众的视线中出现。之后人们对于物联网的认识不断提高,对于物联网的定义也不断随之修改,从看重技术因素到增加人的因素等更为全面和完整的方面进化,2011年由Internet工程任务组(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IETF)给出的定义则强调了标准的Internet协议和人-物及物-物间的互联[1]。之后各国开始逐步发展物联网产业,如美国于2008年底将“智慧地球”做为国家战略,而2009年“感知中国”被作为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

  物联网在物的层面延伸了互联网,在人-人和人-机间实现跨越时空间的互联之外,增加了物-物、人-物这两个维度间跨时空的互联。物联网具有连通性、全面感知性、智能性、互动性、范在性等显著特征,能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之间更紧密的结合,人们得以用动态和准确的手段管理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社会的整体信息化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当然,物联网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这是需要正视并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谷歌公司商务发展部的副总裁MeganSmith于2010年1月28日提出:“21世纪的发展中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就是互联――特别是人和数据之间的互联。这将改变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世界如何看待我们以及我们如何协同工作。在我看来,这将给予个人及群体改善自己生活质量并减少我们对于这个星球的影响方面更大的能力。”由此,可见连通性的重要性。而ITU则具体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连通性,即:时间、任意地点和任意物体。同时提供上述特征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是:强大的网络基础设施、大量物件的传感化以及将所感知到信息的接入网络等。

  物联网是人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触觉的延伸。通常人们的感知能力受到人类感官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感知外部的世界,但通过物联网则可以使人类具备直接感知所不能获取的观察能力,扩展人类的感知能力。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则能感知细微的温度、压力、位置等的变化,产生对红外视觉、X光视觉、超声听觉,以此扩展和延伸了人类的感知。

  此外,将传感器和感应设备嵌入物件并实现联通,以此使得物件本身能主动感知外部环境、输出有关信息,接受并积极响应指令,甚至能感知并自动获取所需能源。因而,嵌入RFID物件的感知和智能性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感知性、判断能力并能采取行动[2]。

  这是由物联网所具备的连通性和感知性的融合带来的,环境信息被智能化处理方式有效关联后,传统的网络服务就能突破以往单纯信息化的模式,实现智能化。由此可最大限度地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各种环境资源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物联网所涉及的对象从信息世界延伸到物理世界,因此物联网不仅改变了包括信息产生、传播、处理、利用、反馈以及控制等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活动,还改变了人-物、物-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智能家居应用中,在远程可以通过手机或其它终端来设置诸如家中的吸尘器清洁电、饭煲煮饭、空调启动等工作,此类应用将成为典型的物联网应用。在将来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中,无须人的主动参与,接入物甚至可以通过感知外界的状态后自行响应,这些都是通过智能性来是实现的[3]。

  物联网环境下,物与人和物与物之间可以实现双向互动,物不仅可以发送自身状态或检测到信息,也可以接收控制指令或者利用自身的智能性来改变自身状态,比如:人可以远程遥控家里的空调,车库大门可以感知主人汽车的位置变化情况并自动打门等。这不同于仅局限在人人和人机之间较小范围内交互的互联网。

  也可被描述为无处不在,它源自拉丁语,意为存在于任何场所。物联网不仅在连通的广度上超过了互联网,而且能够以更全面、更深层次地实现个体、群体乃至全世界之间的信息沟通。从理论上说,物联网可以将所有的物和人都接入进来;从时间上看,物联网的接入是实时、持续和动态的,任何时候物及其所在外部环境的与状态信息都可以通过物联网实时获取;从空间上看,物联网的接入物能够分布任何地方,利用日益发达的移动通信,任何地点、移动或固定的状态下都可以被利用。总之,互联网的连通和影响的范围要远小于物联网[4]。

  技术是人类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进步历程中所有方法和手段,包括非物质与物质两个层面。做为一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中介,其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反观物联网这种社会存在,它不仅仅是一种同时包含物质和非物质层面的新技术,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在当前对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同时,对于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文化、思想乃至于上层建筑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人类的历史上,科学技术取得进步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普及和应用后总是会导致人类社会形态的变迁。科技变化对人类社会而言,属于一种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其中人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技术的改变对人和自然所带来影响远远超过了自然对人的影响;而后人又是基于前人所造就的“新的自然”舞台上来开展活动,因此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而言具有迭加性或加速性。当然科学技术本身是不具备好与坏的属性的,这种判断的结论来自于评价所依据的独特视角,因而具有相当的主观性。此外,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是受到来自众多领域及诸多不同形态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间还存在相互的作用、反作用以及连锁反应等复杂情况,特别是同一社会存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又往往导致截然不同的历史影响,故单一的根据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做出简单推论则往往引起误差乃至于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实际上希望通过一种社会存在(如物联网)来分析其对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是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的。

  但是对于物联网这种社会存在,通过尽量全面的、结合当前社会历史形态并理性地进行调查、发现、思考和分析,还是可以得出相对有益的结论的。正如互联网的出现导致了重大的社会变化一样,物联网将之拓展到更大的社会范围,也必将引起广泛的社会变化。以下试图从物联网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积极和负面两个方面的影响分别进行剖析。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必将引起社会生态的变化,打破和改变原有构成要素或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当然,新型的社会生态中,人依旧会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关键,如何更好地满足人这个关键要素的各种需求将成为推动物联网进步的最重要力量。

  首先,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形态下所需生产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马克思在论述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关系时,曾说明:“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生产关系[5]。”也即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进而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

  物联网不仅体现了一种技术上的创新,它还表征了新的生产力,为新兴生产力的进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生产力进步必将导致生产方式乃至生产关系的变化。正如互联网对社会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一样,物联网将带来更多的经济形态和产业,促使传统产业产生融合与变迁。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物联网大大拓展了信息化的应用层面。正如物流业提供物件跟踪服务带来服务品质提升的同时,引发了物流业生产方式变化,也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样。物联网也必将在更大的范围和产业中带来新兴的产业、导致格局的变化并促使经济出新新的增长方式。总之,关注人、引起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的改变,这些将成为物联网时代显著的发展特征。

  一项在英国关于“200年以来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工业产品”的评选结果的第一名并不是,而是抽水马桶,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社会日常生活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正如目前装备了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电子支付系统的手机能提供诸如:目标性广告、文本翻译、公共交通支付、照片分析、定位和支付等服务一样,近期NFC正积极筹划向物联网领域拓展,这充分说明物联网必然对大众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物联网将在诸多方面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其应用领域将包括所有日常生活所涉及的事物,因此也将产生全方位的变化,涉及到食品、建筑、交通、家电、安全和环保等几乎一切领域。也许将来进入酒店时,酒店就能通过身份感应器来确定应安排什么房间、准备哪些菜等;空调可自动根据衣服所提供的主人体表温度设定更合适的温度;物联网冰箱能与商店和存储的食品实现互相感知,根据存储温度要求和保质期等信息自行做出判断,甚至还能按照主人的饮食习惯来辅助确定餐盘计划。因此,物联网在社会日常生活领域内所带来的这种影响将是深远且意义重大的。

  物联网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它是基于物联网而产生的以物联网生活方式为主的新型社会文化生活及其相关的现象。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由物联网所创造的不同于以往文化形态的新文化;二是指对物联网进行在文化的高度上进行的研究和思考。

  首先,物联网延伸了人类的感知且具备一定的智能型,在这种新文化平台的巨大张力下所造就的新兴文化,它本身对于文化的传播能起到加速的作用。物这种原本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通过物联网途径,经包装并赋予其一定的属性后一旦融入互联网,其影响力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都将是前所未有的。

  其次,物联网的文化传播特征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物联网平台上,利用好这个交流的平台来加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在不断的变化中动态把握当前文化的走势并吸取其他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倡导和弘扬先进的文化理念。

  主要包括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就行为方式而言,通过控制终端与物自身的自治性以实现对物品的更好利用,同时提升应用的效率并实现节能环保。聪明的物品使得使用过程更加人性化,人也将更细致地了解物,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此外,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将随之得以改变。就如同以往人们有问题往往查找书籍,但互联网普及后人们往往首先上网搜索一样,物联网时代的人们碰到问题后的解决思路也会与现在的有所差异。物联网条件下,人们所拥有的将是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全面的信息,对于决策而言,这将带来帮助,当然也会将问题复杂化。这需要人们逐步转变思维,以创造性、批判性和开放的心态来适应和征服这种新的变化。

  当然物联网发展带来的社会风险包括:国家安全风险、经济风险、文化传播风险、隐私保护风险、道德风险等[6]。

  物联网为社会生活带来的便利越多,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受到物联网的影响就会越依赖。物联网融入了通信网、油气管道、电力能源、供水、公路铁路、甚至是军事等涉及民生与国家战略的重要领域。由于以往所用的物理隔离等强制方法来干预信息的交换方式,在物联网条件下已经不能再采用。一旦上述重要领域受到入侵,对于国家安全而言,这些关键信息的泄露必将导致严重的问题。

  首先,由于当前缺少统一且完善的标准,这将可能造成低效率和管理上的难度并给整个社会带来问题,甚至是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其次,如果没有大量终端支持的物联网是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的,而让众多的“物”接入则需要诸如RFID、传感器、云计算等技术与广泛的设备、人力和财力等投入,而其中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还有待提高和完善。物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而此时如果其出现故障,则必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首先,互联网所存在的具有大量有害信息、信息被篡改、信息垃圾和信息超载等问题在物联网时代依然会存在。其次,思想文化传播领域内的人文精神也受到物联网功利性的挑战,其他文化也会借助物联网阵地进行价值观等方面的渗透,严重时会造成民族文化的危机。此外,在物联网环境下,对于文化渗透的监控措施也将变得更为复杂和困难。可以说,物联网时代下严峻的信息和竞争压力对人们提出了知识素养、生存意志、思考能力和人格修养等方面更高的要求。

  如同监控可能造成个人隐私的侵犯,大量日常物品被嵌入标签后则很容易被追踪和定位,部分物品还具有将采集自身状态和环境参数的功能,则拥有或使用者的隐私在物联网条件下更容易被泄露出去。由于可能造成民众的抵制,这一问题也会制约物联网的发展。

  物从属于人的特点在物联网中将被转变为相互平等的关系,大量隐私或虚假信息的传播会在人际交往中形成道德阻碍,造成彼此间的心理以及情感壁垒;物联网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一定程度具有导致道德冲突并使各种社会问题集中体现和爆发的可能。这一切都将改变现有的道德规范,善恶、美丑等概念都将被赋予新的内涵,道德面临新的挑战,若缺少了制约与规范,则可能导致道德风险。

  正是由于物联网同时具有以上特点,在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风险,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手段积极应对。

  当前正处于物联网建设的初期,对物联网建设的规划将从根本上决定未来物联网应用的形态。对此问题,按照欧盟的策略则可以反问:开发物联网所具有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其答案是:发展具有共建、共享、共有和共控为特征的物联网,建成多元化、开放化和民主化的管理机制,提倡权利和义务的公平[7]。让物联网为人类社会生活带便利和幸福,这将从根本上避免或减少上述的种种风险。

  2.坚持以人为本,结合中国特色按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思路――减少风险的动态机制

  按照提高劳动生产率、方便生活、便于管理、为全人类造福的正确发展方向,对物联网发展所带来的负面问题采取各种综合措施。现代科技的发展正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物化的人、降低生活的意义以及对自然界的贬低等,物联网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如果不仅不能为社会服务,却阻碍人类的进步,这种科技就不该发展。因此,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反对技术至上,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普及和教育,以此保证在发展过程中以良好的动态机制来促进物联网的推进。

  虽然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倾向于带来总体化和集权化,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就需要思考如何避免或减少这个问题。当然,如果物的信息增加,并减少使用信息的限制,其所发挥的作用就会越大。物联网本身的发展趋向于感知、联通和控制所有物件,这必然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对此问题的应对策略包括:(1)从技术上保证某个物件“单元”可以被中止或屏蔽的机制。(2)实现去整体化的技术路线,其设计应该是具有弹性和柔性,其部件可以灵活组合和拆分。(3)建立多层次、统一、监管机制和平台。

  物联网具有较强的侵犯个人领域的特点,在个人领域可采取设置,通过立法措施等,有力抑制隐私保护风险。类似的还有个人的喜好等信息[8]。当然,若在技术或在某种商业利益驱动下不受制约的行为是很容易引发隐私被侵犯和相关安全问题的。

  合理推进物联网的研发和应用,能促进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当前阶段的发展主要源于政府的各种激励和扶植政策,目的是扩大物联网对于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但是其健康发展仍需要对将来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和风险进行深入反思,针对我国的特定运用环境以全面和整体的观点来指引发展过程中的正在和将出现的种种问题,则可以避免或有效地减少对整个社会正在和将造成的负面影响。

  [2]刘永谋,吴林海.物联网的本质、面临的风险与应对之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J],2011(4):36-37.

  [3]刘永谋,吴林海,叶美兰.物联网社会冲击的若干思考.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13):25.

  [4]欧阳友权,欧阳文风.物联网的形上之思[J].求索,2010(9):182-183.

  [5]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7.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不但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对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将物联网产业作为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战略。面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为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也引起国内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一些研究人员对物联网产业发展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内研究人员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发展战略和发展对策等方面。

  熊三炉在物联网技术架构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物联网发展情况和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1]。张军杰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区域建设和企业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2]。董爱军在对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从技术架构、组织管理和应用实施三个层面提出了物联网产业的三维体系架构,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3]。陈坤对物联网产业发展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论证了研究开发强度是物联网产业演化的序参量,得出了要将研发投入与劳动生产率的协同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关键的结论[4]。王艳在分析物联网产业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协同创新模型,剖析了创新要素的流动模式与流动方式,并对物联网产业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5]。黄卫东对物联网产业创新系统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物联网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政策选择[6]。侯慧在分析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物联网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路径[7]。刘勇燕根据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形势,剖析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在标准规范、核心技术、稀缺资源、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瓶颈问题[8]。田为兴对物联网产业发展和示范重点项目推广应用的投融资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开发性金融是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理想金融形态,是落实我国物联网产业政策的金融工具[9]。程元栋在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瓶颈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10]。兰建平从传感网培育、传统产业提升、物联网标准体系构建、产业基地建设、政策制定等角度提出了浙江物联网产业化推进思路[11]。王旭超在吉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吉林省物联网产业培育策略[12]。张宏胜分析了上海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情况,提出了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明晰了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障碍,并对其发展战略进行研究[13]。胡建绩分析了制约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因素,运用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原理,提出了物联网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路径依赖模型[14]。

  江苏省作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在其确立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后,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机制设计将成为战略实施的核心与关键环节。目前,江苏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初期,还存在产业规模效应不明显、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标准化建设仍需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尚需完善等问题[15]。从发展趋势上看,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应是新技术和新市场的深度融合过程。本文将从江苏省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市场培育、政策支撑体系培育的角度分析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机制,以期为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提供借鉴和指导。

  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关联性和全局性等基本特征,也具有市场不确定性、技术依赖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16]。目前,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①产业发展势头良好;②产业集聚效应明显;③技术和标准具有领先优势;④产业应用领域不断拓展[17]。但是,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显性需求不足、高端要素供给机制不完善、技术开发和培育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要依靠市场和技术的推动,也需要政策的扶持,需要构建市场、技术、政策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撑体系。因此,在设计和构架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培育机制时,需要考虑市场、技术、政策等因素对物联网产业的综合影响。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支撑,而要素的获得离不开市场的供给,同样,物联网技术和产品的销售和应用也离不开市场的需求,因此,物联网产业市场的需求机制的培育和完善是物联网产业培育的重点内容之一。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是其培育的关键抓手。因此,在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技术培育是重点。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和培育过程将面临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并具有高风险性的特征。面对市场与技术的双重不确定性,单纯的依靠市场机制的完善和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一般难以有效地解决,这就需要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撑体系。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应以市场培育、技术培育、政策培育为重点,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培育体系,可以设计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思路,如图1所示。

  物联网产业的培育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市场不但是物联网产业发展所需要素供给的场所,也是进行物联网产品、技术交易的场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体系的建立。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市场的培育,应综合考虑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瞄准物联网产业、技术的潜在需求,通过对物联网产品的价值重构、价值创造,在完善物联网产业市场供需机制的基础上,拓展产品价值空间,挖掘产品需求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物联网产业市场体系的构建与市场机制的培育关键在于要素供给机制的完善和产品市场需求的创造。因此,可以从要素市场供给和产品市场需求两个角度设计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培育机制。

  2.1 完善物联网产业的要素供给机制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过程也是物联网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过程,物联网技术是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技术创新则是推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创新资源与要素的支撑,因此,完善物联网产业的要素供给机制,是实现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要素供给机制:①建立多层次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不但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物联网技术创新的第一资源,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是关系物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是占领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地的根本抓手。因此,江苏省作为人才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将物联网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和支持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加强物联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通过重大项目合作研发,培养物联网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②建立江苏省科技资源向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转化的突破机制。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科技大省和科技强省,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研发机构,应着力构建与物联网产业相关的科技资源,转向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建立物联网产业和技术孵化器,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和基地,推动科技资源集聚和资源转化,构建物联网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科技资源转化支撑体系。③创新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要素供给新模式。通过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要素交易平台,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体、政策引导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要素供给模式,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建立全省统一的市场,逐步取消市场准入地域限制和障碍,促进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省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2 建立物联网产品的市场需求引导机制 物联网产业所涉及的产品主要有制造类产品和服务类产品两大类[15],这两类产品与现代社会在众多生产和生活领域密切相关,物联网产品具有宽阔的应用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目前,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人们对物联网相关产品的认知仍比较模糊。因此,培育物联网产品的市场需求,拓展物联网产品的市场需求空间,引领公众对物联网产品的消费是物联网产业市场培育的重要内容。物联网产品市场需求的引导和拓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建立物联网产业发展孵化中心和应用示范基地。物联网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一样会面临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产业孵化中心建设可以推动产学研等各个主体的密切合作,可以加快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能够有效减少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影响,同时,通过应用基地建设还可以创造技术需求、加快技术与产品的对接,有利于开展物联网技术、产品的宣传和消费引导。②建立物联网技术和产品交易市场。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主体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既是技术的供给者也是推动技术产业化的主体,但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般只是技术的供给者,其研发的技术要转化为产品或实现产业化,一般需要通过企业等生产部门将其研发和掌握的技术转化为产品加以应用和推广,物联网技术产品交易市场的建立有利于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形成新产品、创造新的需求。③加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荐,创造新消费需求空间。建立多种物联网新技术、新产业推介渠道,鼓励和支持物联网技术在相关领域、行业进行先行先试,延伸物联网产品空间。加大对物联网技术和产品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物联网技术、产品的认知,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公众对物联网技术、产品的消费需求引导,拓展物联网的需求空间。

  物联网产业的战略性和新兴性决定了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是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手段。物联网技术培育的重点在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因此,物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机制设计的基础。而物联网技术体系是一个涉及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复杂体系,要实现物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同时,由于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其技术发展也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因此,在设计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机制时既要遵循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考虑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性。在设计江苏省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机制时,首先,要确立合理的技术培育目标,制定分阶段、分层次的技术培育方案;然后,明晰各阶段、各层次的培育重点,寻求各个培育阶段和培育层次的技术创新突破口,以实现对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突破。按照物联网技术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可将物联网技术培育划分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

  3.1 在物联网技术培育的第一层次,通过引进和借鉴国内外物联网核心技术,对引进的核心技术消化吸收,破解并掌握核心技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江苏省物联网技术引进的重点应放在其技术空白、薄弱、基础环节的领域,注重引进技术的示范与引导效应,同时,要重视技术消化吸收过程中的人才培养和研发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技术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

友情链接: